什么人才配得上球隊頂薪?
如果按照正常的市場邏輯,那一定是在球隊擁有絕對不可替代的價值,是球隊綜合實力最強的幾人之一。
NBA發展比較成熟,球星多到數不過來,但頂薪的分配也基本上符合價值第一原則,但CBA尚處于萌芽之中,“標準合同”也才施行了沒幾年,頂薪可不一定代表頂級的價值,拿了頂薪,但場均三五分的大有人在。
比如俞長棟、任駿飛、代懷博、孫鳴陽、張兆旭、張大宇等等,在國內,情懷可能比場上的表現還重要,高薪低能的一般都是老將,而且是在一支球隊效力多年的老將。
這顯然不利于球隊和聯賽的發展,但這就是CBA,這就是體育。
球迷怎么看這事?
2019-20賽季之前,幾乎沒有人會大談特談球員工資,大都是小范圍的議論,因為幾乎沒有人知道每個球員的工資到底是多少,坊間曾傳聞周琦年薪2000萬,但也僅僅是坊間,沒有任何官方消息證實,所以也就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。
好在,姚明上臺后沒幾年,通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聯賽工資制度的透明,用ABCDE五類合同和軟硬帽來約束俱樂部的簽約,看起來大刀闊斧,其實也僅僅是一小步。
因為沒有任何人能說出郭艾倫、王哲林或者周琦的頂薪到底多少錢,球迷只能知道個大概——最多,600萬,最少,比球隊C類合同最高薪資多50萬以上。那么,C類合同是多少錢?最少30萬,最多比D類(頂薪)最少的少50萬。